杏林追梦---我的科研成长之路

发布者:研究生院发布时间:2020-10-13浏览次数:2854


吴也,2018级博士研究生,就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研究生创新培养”专项一项。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在Natural Product Reports (IF 12.0)Theranostics (IF 8.579)Frontiers in Chemistry (IF 3.693)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IF 4.632)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项,博士期间荣获美国化学会(ACS)上海分会第三届研究生学术成就大赛入围奖。

成长的感悟:

2018年通过申请考核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始我的科研之路,并在陈红专教授团队开展联合培养。日常研究学习及科研工作中,在栾鑫副研究员的具体指导下,我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刻苦努力,尊敬师长,工作认真负责,作为所在实验室首批研究生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与中心的管理工作及各项学术活动。在生活中,我积极乐观,待人和善,乐于助人,时刻不忘作为一名学生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

  1. 研究方向的拓展和转变

硕士阶段我的研究以单纯的药物化学合成为主,对于药物的活性评价和药理学研究一窍不通。后来有幸进入中药系统药理学研究中心,发现了自身对于药物临床前研究深入学习的浓厚兴趣,经历了由单纯药化到系统性药物评价的研究思路转变,拓展了研究方向,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

  1. 培养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思维

受益于交叉科学研究院和中药系统药理学研究中心的完善科研平台,我顺利开展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基于我硕士阶段在天然多肽合成及结构改造新技术与新方法上的工作,导师着重培养了我以推动天然多肽类药物临床转化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思维,从而系统及深入地开展了天然多肽在抗肿瘤新药开发方面的药理学研究,并且有幸获得了研究生院的资助,我独立申报的“新型构象锁定蜂毒肽anoplin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项目经过层层选拔获得201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研究生创新培养”专项,成为我科研道路的第一块里程碑,对于我后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资金支持和鼓励。

  1. 养成综合的科研素质

除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中心尤其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科研素质,比如:通过文献学习,开展头脑风暴,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在组会上,鼓励学生成员采用英语汇报文献,同时加强锻炼英语写作能力。沉浸于实验室良好的科研氛围,促进了研究生的迅速成长。2020年科研团队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近10篇,其中10分以上2篇,7分以上论文2篇。

今天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自身努力,更离不开良好的实验室氛围和导师的悉心指导。我相信明年博士毕业时我必将交出更加令人满意的成绩,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增光添彩。



 研究生院

20201013